编前话: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之年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,牡丹江全市上下始终牢记嘱托、担当使命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改善人民生活、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见效。改革一小步,民生一大步。“党群通”借助互联网的力量,高效解决居民问题,架起党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;为了实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愿景,积极践行生态发展理念,不断提升管理效能,以生态之美回应人民对优美环境的渴望;从传统养老到新型养老模式的蓬勃发展,每一步都在努力满足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的新需求……这是新时代牡丹江改革为民的生动写照,不仅推动了我们这座城市的进步,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让我们一同倾听来自百姓和基层的声音,共同感受牡丹江改革发展的变化,为更美好的未来携手前行。
保护水清岸绿家乡美
河道清淤艾俊良摄
他对洁净的水和整洁的水环境有一种偏爱。无论是在早春即将开化的冰面上、酷暑里湍急危险的河流中、严冬风雪后遍布垃圾的河岸边,四季更迭,人们总能在江河边看见他的身影。他就是市水务局河道管护中心巡河员张洪春。“那清凉的水,清凉的河,谁看了都舒服!”张洪春说,日常检修、养护运行设备和管线;夏季清理蓄水池、出水口及翻板闸前垃圾漂浮物;初冬忙于设备安全越冬、管线排水等都是他的工作,只有做到细致周到的管护,才能确保城市生态水域景观的整洁和纯净。2019年以来,张洪春带领河道管护队伍在东小河堤防、大湾堤防种植速生杨树防护林5100余株,新增护堤林面积50200平方米;每年春季修整堤防绿化植物3000余株;清理堤防护坡杂草8400延长米;清理打捞“三溪一河”和牡丹江水面漂浮物2900多立方米,他带领的巡护队被称为水务系统敢打硬仗的“铁军”。2023年,已达花甲之年的张洪春正式退休,但他依旧心系江河,仍然把每段堤防、每条河流视为自己退休后要为之奋斗的战场,常常徘徊在堤岸附近,仔细观察有无破损渗漏。“水利初心”的精神力量,深深地鼓舞着新一代青年继续以中流击水的干劲、逆流而上的拼劲持续发力。今年上半年,河道管护中心共巡查城区堤防200余次、约600公里,巡查发现问题30处,均已办结;安插宣传标牌23块、温馨提示条幅6条;劝阻制止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、违规行为53次;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开荒约1万平方米;清理私搭乱建9处,约50平方米,清理违规停靠渔船4条;修复安装堤防地笼9个,封堵通堤小路10余处;对涉堤工程监管巡查28次;受理市长热线举报件32起,均已处理完毕,办结率100%。护堤林建设不断加强、水利设施维护升级、环保理念深入践行、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……河道管护中心的这些变化,不仅提升了河道管理的水平和效能,也为牡丹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“党群通”解“民情微事”架“连心桥”
“党群通”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艾俊良摄
“‘党群通’办事力度强,能解决居民的烦心事。”提起“牡丹江党群通”,市民祝璇满怀感激地说,多亏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争取,才使他们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。虽然事情过去了一年,但每次提及此事,祝璇都为社区工作人员竖大拇指。祝璇在东四小区门市开了一家文具店。去年8月份,她发现屋里墙根有水痕,当时没在意,后来水痕越来越大,已经浸湿墙面将近半米高。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她把这件事上报到了“牡丹江党群通”平台。此事经过社区、街道、东安区和职能部门具体了解沟通后逐级上报至市级专班。“牡丹江党群通”市级专班联合市住建局市政科、东安区住建局物管办、东安区党群服务中心、东安区长安街道及平安社区、牡丹江龙江环保供水有限公司信访部及二网维修部负责人共10人,赴事件现场进行办公。经走访发现,此处供水管道因年久失修出现漏水问题,且今后极有可能出现其他商户漏水的情况。经现场办公人员逐户排查,初步认定水管源头为街头某商户,供水部门第二天下午就进行施工并切断水源。为了彻底解决管道漏水问题,工作人员征求居民意见,废弃原有老旧供水管道,重新安装了供水管线,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。祝璇说,在更换新管道时,有些门市房业主不想更换,但是“党群通”的工作人员一次次对当事人进行耐心协调,他们的工作态度让祝璇非常感动。截至2024年9月,“党群通”平台在全市总注册人数达到47万余人,及时受理解决群众反映的井盖塌陷、小区脏乱差、道路破坏、积雪、噪音扰民、车辆乱停、垃圾清理、树木挡光、停水等“民情微事”4.3万余条,办结率98.86%,满意率96.21%。从群众面对面反映情况,到线上以数字化建设赋能城市基层治理,力争实现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,持续促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、精细化、智慧化。“牡丹江党群通”通过线上互联、线下互动、一体运行,持续织密织牢服务网络,群众咨询诉求“一键通”、便民服务“零距离”,居民们安居乐业,辖区内和谐稳定,助推了基层党建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,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。
红色文化点亮乡村振兴发展之路
讲解员郑悦为参馆人员讲解艾俊良摄
郑悦是林口县刁翎镇政府的一名文教卫生干事,也是刁翎镇三家子村红色村史馆的讲解员。每当有单位或社会团体前来观展,她就会拿起麦克风,为观展人员进行生动而详细的讲解。“看到有人因为我的讲解而热泪盈眶,我就会觉得这份职业很光荣。”郑悦说,三家子村史馆于去年12月1日开放。她被调到党史馆当讲解员后,主动整理、背诵讲解资料,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,她拿起了麦克风,站在观展群众面前。郑悦说,三家子村史馆是林口县研学路线上的重点一站,馆内主要讲述日本侵略者侵占刁翎地区后,三家子村及附近村民积极抗日的故事以及村史简介。村史馆内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,还有文化墙、红色文化广场。闲暇时,村民常来这里开展活动,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三家子村是八女投江殉难地,现在这里有村史馆,还有图书馆,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在这里被一遍遍讲述,红色精神在这里被传承弘扬。“三家子村在2021年被国家列为红色试点村,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,共投入资金1169.7万元用于整村提升。”据三家子村村主任穆晏成介绍,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建设700平方米的三家子红色村史馆、红色村史馆广场;新修建15条硬化村内巷道和330余米边沟,并对入村道路整体扩宽和绿化美化;发展了肉牛养殖和光伏发电2个产业项目,所有建设内容现已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。穆晏成说,为持续用好红色资源,三家子村成立了林口县赓续培训有限公司,承担运营八女投江遗址纪念馆、红色村史馆研学接待任务以及红色旅游运营,累计承接各机关团体、中小学校开展党性教育、红色教育25次,累计参观人数2000余人,有效地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。林口县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,聚焦以文塑旅,开展群众文化辅导培训137场,累计辅导培训达9800余人;开展文艺演出及成果展演37场,累计观众达7600余人;维修图书馆老馆舍,打造“城市书房”,更新图书三万册,累计接待读者约5万余人,图书流量56198册;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,累计接待参观82300余人,累计举办展览16场、红色主题教育活动120次、线上云展5次。红色故事讲起来,旅游人潮动起来,文化产业蓬勃发展,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,如今的林口县各村摆脱了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的村路,村民们依托红色资源,寻找着乡村振兴发展之路,文化之光正在点亮多彩生活。
居民“享”老乐陶陶
小区管家为老人测量血压艾俊良摄
金秋时节,李洪霞和爱人又在自家小菜园过起了“丰收节”,采摘茄子、丝瓜、豇豆角等十多种蔬菜。今年62岁的李红霞说:“这样的日子舒心又安心,很多朋友都很羡慕。”“平时,她还会去小区里的老年大学上课,有老师教唱歌、跳舞、走秀、乒乓球。”李红霞说,她平时就喜欢运动,已经徒步十多年了,如今又跟着老师学习乒乓球,每天还有将近两个小时的乒乓球训练。小区的环境好,住得不但舒心,还很安心。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,目前,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25.25%。从2016年到2023年,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,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探访关爱制度,实行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制度,启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,开展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,实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日间照料室全覆盖,启动覆盖城乡的“关心我的特殊困难老年人邻居”探访关爱行动。自去年开展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后,累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898户,为2357名老人建立探访关爱档案,开展探访关爱服务2万次。今年9月份,我市正式启动普惠高龄津贴登记工作,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以享受津贴政策。从传统的家庭养老,到机构养老,再到社区养老,如今,我市打造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核心,社区日间照料站、物业服务站、其他商服站点为骨干的“一核三站”养老服务体系,选取8个试点社区,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从“社区养老”向“居民享老”转变。根据社区周边环境、功能定位、老年人口结构等特点,搭建“政府+社会组织+企业”的运营模式,一项项改革为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基垒台。
百姓办事真方便
交警支队的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艾俊良摄
“多亏了交警部门办事效率高,不然多花钱不说,还耽误事。”市民王磊每当提起此事,仍然心怀感激。他说,这个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还真能办得了事,它让难办的事办得了、办不成的事办得成,极大提升了窗口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。今年1月份,王磊想从亚布力到牡丹江办理二手车转入业务,但因机动车电子档案信息尚未上传,无法继续办理业务。无奈之下,他来到市交警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反映此事。接到王磊的求助,民警考虑到两地相距120余公里,当时已近下班时间,如不及时上传电子档案,将导致王磊因无法当日返回产生额外花费,窗口工作人员立即向大队领导汇报,由大队主动联系电子档案转出单位制作上传电子档案。经过沟通协调,最终王磊如愿于当天办理了二手车转入业务。王磊所办理的窗口叫“办不成事”反映窗口,是市交警支队在全省率先设立的反映问题窗口,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事项和复杂问题。今年以来,交警支队不断创新便民举措,打造出“办事环节最简、材料最少、时限最短、费用最低、便利度最优、满意度最高”的“六最”公安政务服务新品牌。为切实做好特殊群体服务工作,市交警支队设立特殊群体快捷窗口。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孕妇、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众无需排队即可优先办理业务;设立自贸区企业绿色通道。在绥芬河车管业务大厅就近设立自贸区企业快捷办理窗口,显著降低自贸区企业两地往返经济成本。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理业务,支队车管所在全市窗口单位率先承诺全年办公“不打烊”,实现窗口业务“无缝受理”“全天候办理”。交管工作依托于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,交管12123APP,能够向驾驶人提供6大类40多项服务。5年来,12123APP用户量突破66万,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量逐年高速递增,为广大交通参与者提供了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服务。自助选号机、自助体检仪、自助查询机为群众节约大量时间和往返费用。群众办事时间更自由,办事方式更灵活,办事渠道更多元。从以前的办理地点集中且数量有限、业务办理流程相对烦琐、窗口办理环节多、办理时间受限、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到如今的设立快捷窗口、简化办事环节、开辟绿色通道、全天候办理业务,甚至搭上了科技的快速列车,每一个举措都体现着心系群众,服务于民,提高了服务质量,让百姓办事更方便快捷。
来源:牡丹江日报
撰稿:牡丹江日报
校对:崔力克
一审:戚丹峰
二审:康雷
三审:关长友